:有代表濃密、眾多之意,
同時我們也想呈現「森森不息」的意象
珊瑚礁在海洋中的角色媲美熱帶雨林,提供許多海洋生物食物與住所。沿海居民依靠珊瑚礁獲取食物、維持生計,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珊瑚礁除了促進觀光,對於新藥開發也有一定的貢獻。
認識珊瑚礁生態
為什麼要幫珊瑚礁進行體檢?
珊瑚礁生態系面積僅占全球的千分之二,卻有將近四分之一海洋物種在此覓食與棲息,他們就如同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對海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珊瑚礁生態也為人類提供許多生態系統服務:珍貴的蛋白質來源、龐大的觀光商機、生技產業的海洋基因庫……等。珊瑚礁的立體結構等同天然的消波塊,降低海岸線侵蝕之餘,也讓我們能在海灘附近嬉戲。
然而,珊瑚礁長期面臨各種威脅,因此國際間展開了珊瑚礁體檢計畫(Reef Check),希望透過長期監測環境變化,試圖了解問題並提出解方,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
關於珊瑚礁體檢 Reef Check
2009年至今,台灣珊瑚礁體檢已累積
自 2008 年發起,
截至 2021 年為止,已累積
大海洋區域樣點體檢
筆水下調查紀錄
位民間志工參與
7大海洋區域樣點分布在哪裡?
每個珊瑚礁體檢樣點需執行兩條穿越線調查:①淺處2~6米 ②深處6~12米。主要紀錄指標性魚類、指標性無脊椎動物以及底質狀況。 環資選定台灣7個海域,目標每年在每個區域調查至少3處樣點,意即6條穿越線。目前最佳最佳成績為2020年,該年調查了24個樣點、共47條穿越線紀錄。
*照片由謝宇新拍攝、提供
每個珊瑚礁體檢樣點需執行兩條穿越線調查:①淺處2~6米 ②深處6~12米。主要紀錄指標性魚類、指標性無脊椎動物以及底質狀況。 環資選定台灣7個海域,目標每年在每個區域調查至少3處樣點,意即6條穿越線。目前最佳最佳成績為2020年,該年調查了24個樣點、共47條穿越線紀錄。
*照片由謝宇新拍攝、提供
野柳
保護區|位於萬里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內,作為其他非保護區的對照組,藉以了解保護區與非保護區之間的的珊瑚礁健康狀況是否有差異
潮境公園
保護區|位於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內,作為其他非保護區的對照組,藉以了解保護區與非保護區之間的的珊瑚礁健康狀況是否有差異
番仔澳
開發案|番仔澳位於瑞芳保護區內,因台電深澳發電廠預計於基隆的番仔澳灣興建卸煤碼頭而設立此樣點,持續監測該區珊瑚礁健康狀況
鼻頭角、龍洞1.5號、龍洞4號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休閒潛水之勝地,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因此需持續監測
石梯坪
其他|受到在地社區營造及部落工作者的邀請而前往設置樣點,而石梯坪也是花蓮少數有珊瑚礁的地方
基翬
開發案|此處為東海岸重要珊瑚礁區域,但被劃為遊樂區,後續衍生出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俗稱寶盛開發案),預計於此處進行動工
杉原
開發案|因此處海灣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而杉原海灣開發案(俗稱美麗灣開發案、美麗灣度假村爭議)則預計於此處進行開發
柴口
公館鼻
將軍岩
石朗
龜灣
大白沙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台灣熱門觀光景點,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其中柴口、石朗兩樣點被劃為保護區,想同時了解在保護區與非保護區之間的珊瑚礁健康狀況是否有差異
玉女岩
母雞岩
南獅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台灣熱門觀光景點,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因此需持續監測
合界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台灣熱門觀光景點,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因此需持續監測
後壁湖
其他|在地的潛水店希望認養樣點並自主監測,因當地為熱門的水域遊憩活動景點,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
美人洞
漁埕尾
厚石群礁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台灣熱門觀光景點,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同時居民也多以漁業為生,因此需持續監測
東嶼坪西側
東嶼坪南側
東嶼坪東側
休閒潛水、觀光與漁業壓力|此處為台灣熱門觀光景點,因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同時居民也多以漁業為生,因此需持續監測
山水
杭灣
其他|在地的潛水店希望認養樣點並自主監測,因當地為熱門觀光景點,遊客眾多造成環境壓力
體檢計畫所需器材與人員
(點擊圖片看所需器材與人員)
體檢計畫所需器材與人員
潛水裝備
紀錄板、鉛筆
手電筒、探棒
固定繩
100公尺穿越線
浮力袋、線軸
科學指導員|至少1位
佈線員|2位
魚類調查員|2位
無脊椎動物調查員|2位
底質調查員|2位
珊瑚礁體檢6大調查步驟
透過「穿越線調查法」來紀錄珊瑚礁的健康狀態!
透過「穿越線調查法」來紀錄珊瑚礁的健康狀態!
行前準備
下水調查
完成調查
珊瑚礁體檢的調查方式
由佈線員拉出100公尺長的穿越線(穿越線鋪設的深度區間須盡量控制在正負一公尺範圍內), 並劃分4個子樣區,每個子樣區為20公尺,並於子樣區之間間隔5公尺跳過不予記錄
由佈線員拉出100公尺長的穿越線(穿越線鋪設的深度區間須盡量控制在正負一公尺範圍內), 並劃分4個子樣區,每個子樣區為20公尺,並於子樣區之間間隔5公尺跳過不予記錄
在穿越線左右各2.5公尺內緩緩地前進,並記錄指標性魚類的數量及體型。
指標性無脊椎動物均為底棲性、善於躲藏,因此需在穿越線左右各2.5公尺以Z字型、頭下腳上的姿勢搭配手電筒進行地毯式搜索,同時記錄環境衝擊,例如:漁網、垃圾,以及炸魚、船錨、人為踢斷等珊瑚損害。
在穿越線上每隔50公分以探棒點在礁盤上,並記錄該點的底質類別。 每個子樣區記錄40個點、共160筆資料。
製作團隊介紹
發起團隊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資相信「人因了解而行動,環境因行動而改變」,始終致力於提供真實的環境資訊,並以行動守護山林及海洋。 環資自2009年起執行「珊瑚礁體檢」,長期監測台灣海域的珊瑚礁生態、定期掌握環境變化。同時培訓一般潛水員具有海洋生態知識及環境敏銳度,也鼓勵潛店認養潛點,深化在地守護的力量。 「珊瑚礁體檢12年成果報告」彙整2009~2020年的水下調查資料,並據此提出政策倡議,期望讓更多人看見珊瑚礁的美麗與困境。
製作團隊 | RE:LAB
「每到夏天,總會看見珊瑚白化的相關訊息,但夏天過了難道就恢復了嗎?」 這是促使 RE:LAB 開啟和環資合作這個計劃的開端,在實際參與潛水體驗、上過課程、閱讀資料之後,才發現這片海底之下的美景,潛藏了許多未知且值得被重視的美好。 身為一個致力於將資訊轉譯成有趣故事和體驗的團隊,希望透過這個計畫邀請你一起來重新認識和我們共處的這些生態系的美麗與哀愁。